張育睿 23號 鬱金香之都─渥太華
林佩儀 24號 渥太華
詹淯昇 26號 渥太華
簡文昱 27號 渥太華(Ottawa)-鬱金香節與荷蘭王室
羅開誠 28號 渥太華
王星涵 29號 渥太華
吳宛璇 30號 加拿大渥太華 楓都秋日散步
黃之騹 31號 Ottawa-國會大廈
李婉寧 32號 渥太華 冰上狂歡節
洪萍憶 33號 渥太華-卡加利牛仔節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2007年10月29日 星期一
約旦的習俗禮儀
摘要:約旦9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約旦的國語是阿拉伯語。阿拉伯人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他們以古蘭經爲至高無上的法典,一切生活、法律、經濟活動均以此爲準繩。
人口287萬,居民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巴勒斯坦人)。
9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爲其國教。伊斯蘭教在
約旦的政治社會生活中有很大影響。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穆斯林。約
旦的基督教徒占人口總數的8~9%。他們大部分居住在約旦河西岸的大
城市中。
約旦的國語是阿拉伯語。通曉英語的人,只有政府工作人員、私人企業
的管理人士。街上的商店與計程車均以阿拉伯語爲主。首都安曼(Amman)
,是西亞著名的古城之一,有國際航空站。
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西元650年左右,屬阿拉伯帝國版圖。1517
年被土耳其人佔領,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人從土耳其
人手中取得約旦,稱爲外約旦。1920年並人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爲界,把巴勒斯坦分爲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
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1921年起約旦由阿卜杜拉國王統治。1923年
英國承認約旦獨立,但仍繼續協管。1946年5月25日,外約旦宣佈獨立。
1947年5月改國名爲外約旦哈希姆王國。1949年4月改稱約旦哈希姆王國。
約旦現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內閣制。現任國王侯賽因爲阿卜杜拉國王之孫,
于1953年即位,時年僅17歲。國王侯賽因及其任命之內閣掌行政權,向國
會負責。國會分參、衆兩院,議員由國王任命。1977年4月14日與我國建
交。
約旦是阿拉伯大高原的一部分。全境大部分地區是乾旱的沙漠高原。除了
約旦河兩側的一萬多平方公里有人定居以以外,其餘八萬多平方公里,幾
乎全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約旦氣候炎熱、乾旱、多陽光,屬於大陸性
氣候。約旦以農立國,雖然中東各國盛産石油,但約旦並無石油生産。約
旦河河谷以南的死海,是舉世聞名的大鹹水湖,面積約930平方公里,是
自然界的一個奇迹。死海是世界上含鹽最高的湖泊之一。
約旦人的商業習慣,上午要工作到下午1點鍾才結束,下午早的從3點開始
,遲的4點才開始,到5點半或6點就結束。按約旦的商務禮俗,商界的穿著
以襯衣配領帶爲宜。約旦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員,很容易讓人認爲這裏天氣炎
熱,但是由於當地濕度低,來此訪問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沒想到並不
熱”。冬天訪問,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商務活動事先宜訂約,和其他中東
國家相似,當地商人不太守時。受邀赴晚宴時要稍遲一點才去,晚餐時間多
在21~22點左右才開始,結束時間拖到清晨並不稀奇。
約旦人邀請你赴咖啡店小憩,如你拒絕,會被認爲羞辱對方。應邀至約旦
商人家中赴宴,總都全部是男性,服務員也一律是男的。記得帶禮物給對
方,但不給對方的太太。談話避免提及對方的妻子、兒女。不要摸小姑娘
的頭或抱她,同上層或知識界婦女接觸時,只有她們主動伸手時,才能與
之輕輕地握手,與下層婦女接觸時,不能主動打招呼。避免給穿著民族服
裝的女性拍照。
阿拉伯人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他們以古蘭經爲至高無上的法典,一切生
活、法律、經濟活動均以此爲準繩。在以他們交往中,切忌用豬、六角星
圖案做廣告。絕口不提以色列,也別談論中東局勢和約旦接受外援的事。
復活節前後以及聖月Ramadan,假日每年不同,伊斯蘭教除以星期五爲法
定假日之外,一年中還有許多節日,但主要的有兩個,即開齋節和宰牲節。
人口287萬,居民絕大部分是阿拉伯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巴勒斯坦人)。
90%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伊斯蘭教爲其國教。伊斯蘭教在
約旦的政治社會生活中有很大影響。憲法規定,國王必須是穆斯林。約
旦的基督教徒占人口總數的8~9%。他們大部分居住在約旦河西岸的大
城市中。
約旦的國語是阿拉伯語。通曉英語的人,只有政府工作人員、私人企業
的管理人士。街上的商店與計程車均以阿拉伯語爲主。首都安曼(Amman)
,是西亞著名的古城之一,有國際航空站。
約旦原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西元650年左右,屬阿拉伯帝國版圖。1517
年被土耳其人佔領,屬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人從土耳其
人手中取得約旦,稱爲外約旦。1920年並人英國託管的巴勒斯坦地區。
1921年,英國以約旦河爲界,把巴勒斯坦分爲兩部分,西部仍稱巴勒斯
坦,東部建立外約旦酋長。1921年起約旦由阿卜杜拉國王統治。1923年
英國承認約旦獨立,但仍繼續協管。1946年5月25日,外約旦宣佈獨立。
1947年5月改國名爲外約旦哈希姆王國。1949年4月改稱約旦哈希姆王國。
約旦現政府實行君主立憲內閣制。現任國王侯賽因爲阿卜杜拉國王之孫,
于1953年即位,時年僅17歲。國王侯賽因及其任命之內閣掌行政權,向國
會負責。國會分參、衆兩院,議員由國王任命。1977年4月14日與我國建
交。
約旦是阿拉伯大高原的一部分。全境大部分地區是乾旱的沙漠高原。除了
約旦河兩側的一萬多平方公里有人定居以以外,其餘八萬多平方公里,幾
乎全是荒無人煙的不毛之地。約旦氣候炎熱、乾旱、多陽光,屬於大陸性
氣候。約旦以農立國,雖然中東各國盛産石油,但約旦並無石油生産。約
旦河河谷以南的死海,是舉世聞名的大鹹水湖,面積約930平方公里,是
自然界的一個奇迹。死海是世界上含鹽最高的湖泊之一。
約旦人的商業習慣,上午要工作到下午1點鍾才結束,下午早的從3點開始
,遲的4點才開始,到5點半或6點就結束。按約旦的商務禮俗,商界的穿著
以襯衣配領帶爲宜。約旦是阿拉伯世界的一員,很容易讓人認爲這裏天氣炎
熱,但是由於當地濕度低,來此訪問的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沒想到並不
熱”。冬天訪問,宜穿保守式樣的西裝。商務活動事先宜訂約,和其他中東
國家相似,當地商人不太守時。受邀赴晚宴時要稍遲一點才去,晚餐時間多
在21~22點左右才開始,結束時間拖到清晨並不稀奇。
約旦人邀請你赴咖啡店小憩,如你拒絕,會被認爲羞辱對方。應邀至約旦
商人家中赴宴,總都全部是男性,服務員也一律是男的。記得帶禮物給對
方,但不給對方的太太。談話避免提及對方的妻子、兒女。不要摸小姑娘
的頭或抱她,同上層或知識界婦女接觸時,只有她們主動伸手時,才能與
之輕輕地握手,與下層婦女接觸時,不能主動打招呼。避免給穿著民族服
裝的女性拍照。
阿拉伯人對伊斯蘭教十分虔誠,他們以古蘭經爲至高無上的法典,一切生
活、法律、經濟活動均以此爲準繩。在以他們交往中,切忌用豬、六角星
圖案做廣告。絕口不提以色列,也別談論中東局勢和約旦接受外援的事。
復活節前後以及聖月Ramadan,假日每年不同,伊斯蘭教除以星期五爲法
定假日之外,一年中還有許多節日,但主要的有兩個,即開齋節和宰牲節。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祕魯簡介
摘要:祕魯秘魯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在加拉巴哥群島的各海島上,稀有的巨大陸龜可說是群島之王:它們是目前所存在最古老的爬蟲類,壽命可達兩百歲,體重則高達三百公斤。不同島上的陸龜因地形和環境的不同,也各具不同的特徵。
傳說中的黃金國度-
祕魯秘魯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約為台灣的35.7倍大,西部海岸線長達1500海哩。安地斯山脈高達 6,788公尺,由於高山的阻隔,沿海地帶雨量稀少。由安地斯山流下的雪水,灌溉了海岸平原少數的耕地,而山脈的東部則終年炎熱潮濕。海岸地區常因太平洋板塊的衝擊,會有地震和間歇性的火山爆發。西部沿海區海岸沙漠地帶占總面積的九分之一,氣候乾燥少雨,此區是秘魯人文薈萃之處,也是工商業集中的區域。中部山區安地斯山從南而北綿延中部,山勢雄偉,懸崖峭壁多斷層,這個區域也是印加文化的發源地。大部份的印地安人居住於此,從事農耕和畜牧業。東部叢林區占全國總面積的40%,是熱帶雨林區,氣候潮濕炎熱,原始森林茂密。此區盛產木柴,香料,咖啡,可可等,但因與沿海地區之間交通連絡困難,所以開發程度不高。 在利馬Lima發現西班牙的光輝歷史利馬是秘魯的首都,位於太平洋沿岸的中央部位,雖位在熱帶圈內,但因受Humboldt寒流的影響,四季如春;幾乎不下雨,氣候舒適涼爽,非常宜人。利馬市區範圍很大,舊市區(Lima Centro)在西北邊,距離機場最近,古蹟建築均集中在此,但治安比較差。新市區(Miraflores)在東南邊,新的旅館、銀行、商業中心都集中於此,所以是比較好的住宅區域。夜生活最熱鬧的是San Isidro,由新市區沿海岸繼續向東南行的區域。武器廣場 Armas 為利馬的中央廣場,廣場內有大噴水池,周圍是總統府(Palacio Presidencial)、市政府、大教堂Cathedral,大商店等和一些殖民地時期有歷史性的建築。據說,此地的政府辦公大樓是南美洲最宏偉的建築。大教堂Catedral 1535年1月18日利馬成為秘魯首都,由皮澤洛Pizarro親自安置地基石,而建成歷史性的教堂。 1630年和1687年的大地震造成教堂的塔崩塌損壞,後經修護完整,但在1746年的地震,卻造成教堂完全損毀,1755年重建後保留至今。聖馬丁San Martin廣場 廣場中央豎立著秘魯獨立英雄San Martin將軍馬上英姿的銅像,廣場周圍都是商店街、電影院、飯店、餐廳等,是重要的商業中心。黃金博物館Golden Museum 收集上萬件秘魯歷代瑰寶,印加時代的黃金工藝品就有六千五百件,包括了雕刻精緻的黃金飾品,陶瓷藝品及色彩絢麗的手工藝品和圖案華麗的古代服飾。Torre Tagle公館 混合著安達魯西亞Andalusia、阿拉伯Arabia的建築式樣,為利馬最美的建築之一。尤其是正面附有雕刻的陽台十分好看,現在作為外交部。宗教審判所La Inquisicion 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殖民時期審判所。法庭的天花板雕刻和牢獄仍保持昔日景像。建築正面的廣場有Bolivar將軍的銅像。右側聳立著國會大樓。Avenida Jose Larco 這條街是新市區最重要的街道,附近有許多美麗的白色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靠近海岸邊有一座購物中心「Larcomar Mall」,有很好的餐廳及商店,是休閒的好去處。實用資訊餐廳、咖啡店及商店都集中在新市區,想撥越洋電話或上網也都在新市區較方便。超市:Santa Isabel或Wong交通:市區有小巴士行駛,但絕對不會完全停妥靠站,也沒有清楚的站牌標示,因此不太方便搭乘,每趟約S1.-。可以搭乘計程車(記得要選擇黃色的計程車!),新、舊市區間合理的車資在S8.-之內。搭計程車前一定要先談妥價錢! 的的喀喀湖畔的FAIR LADY-普諾Puno普諾位於利瑪的東南方1,315公里處,高度約3,870公尺,市內有8萬居民。普諾這個小鎮因1668年附近城鎮Potosi開採銀礦而興盛。現今採礦已沒落,但因位置特殊,普諾仍是通往的的喀喀湖北部的重要港口,也是由庫斯科到玻利維亞遊客的必經之地。普諾也是祕魯的傳統民俗重鎮,每年有數個節慶活動在此及鄰近的的的喀喀湖舉行,最盛大的是每年二月初舉行的「聖燭節」,幾乎每個人穿著豔麗的傳統服飾,戴上誇張的面具,慶祝的活動歷時數日。大教堂 位於市中心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上,外觀是繁複的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內部與外觀有著強烈的對比,禮拜堂呈現的是簡單樸實的擺設,反映出此地居民沉靜內斂的個性。1964年羅馬教宗保羅六世曾造訪此教堂,因此可見梵諦岡授與的旗幟懸掛於在主祭壇右方。Huajsapata公園 位於普諾西南方步行10分鐘的山坡上,山坡上有印加帝國的第名族人、同時也是印加帝國的國王-Manco Capac的石雕像,雕像指向的的喀喀湖的方向,即是他誕生的地方。這裡也提供了絕佳的視野鳥瞰普諾和的的喀喀湖。Yavari汽輪 這是的的喀喀湖上最老的蒸汽船,1862年於英國完成船的結構,之後經輪船、火車及騾由英國運輸到祕魯的內陸,的的喀喀湖,整個運送過程歷時六年。現今已退下運輸的任務而長期停靠港邊供遊客參觀。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的的喀喀湖是祕魯、波利維亞兩國的天然國界,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於高3,827公尺的高原上,面積約8,288平方公里,深274公尺,是世界上可行駛渡輪、高度最高的湖泊。雖然白天太陽強烈,但因位於高山,湖水長年是冰冷的。湖上最新奇的景觀是烏羅(Uros)人的蘆葦浮島,這是由數層晒乾的蘆葦編織而成,烏羅人居住其上,最大的浮島甚至容納了學校、郵局、簡餐吧檯及紀念品商店。另外,在湖面上還可看到島民用數捆蘆葦製成的蘆葦船,十分可愛。在普諾港口有許多船家吆喝,招攬遊客搭乘草船到浮島遊覽。 太陽子民的住所-庫斯科Cuzco庫斯科位於利馬東南方1,168公里處,海拔3,326公尺處,現約有30萬人口,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相傳在十二世紀時,太陽之子-Manco Capac,在旅行時將一條金繩投入人間,這個金繩掉落的地點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即今日的庫斯科),Manco Capac便在此成立了印加國,成為印加國第一任國王。庫斯科於十二世紀起為印加帝國首都,直到十五世紀中葉西班牙人遷都利馬,庫斯科才脫下它的光環。它再度受人注目是十九世紀初,臨近的瑪丘畢丘印加古蹟被發掘,進而成為觀光重鎮。庫斯科古蹟俯拾皆是,巨大堅固而華麗的石牆隨處可見,許多殖民時期的西班牙建築及現在的摩登建築的地基即是這些古老的巨石,雖經過了兩次的大地震及西班牙人殖民時期的破壞,大部份仍毅立不搖,令人驚嘆古印加帝國高度的文明及高超的建築技術。參觀庫斯科最便利的是購買「觀光套票」,可參觀包括市郊共16處景點:歷史博物館 (Museo Historico Regional)、宗教美術館(Museo de Arte Religioso)、地方現代美術館 (Museo Palacio Municipal)、太陽神廟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ogico Q'orikancha)、聖卡塔麗娜修女院(Santa Catalina convent)、大教堂(La Catedral)、San Blas Church,及郊外九處古蹟。(每個參觀點僅限一次參觀)武器廣場 Plaza de Armas 即庫斯科的市中心,許多殖民時期的重要建築都在附近。正中心是一個大花園,是市民及觀光客最喜歡聚集閒坐的休閒場所。大教堂 建於1559年,是庫斯科最主要的教堂,此教堂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完成,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代表建築。內部陳列可觀的庫斯科畫派油畫,庫斯科畫派融合了歐洲十六、七世紀的主流藝術及當時安地斯人的文化。大教堂毗連兩個教堂:其左是聖家堂Church of Jesus Maria;右側是凱旋教堂(Church of El Triunfo),建於1536年,是庫斯科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此三教堂的主要參觀入口。拉康帕尼亞教堂La Compania 堪稱為庫斯科最華麗的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571年,建在Huayna Capac國王的皇宮地基上; 1650年毀於地震,重建者計畫重建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當時大教堂主教意圖阻止,但重建者以時間換取空間,待羅馬教皇的御令傳回庫斯科,拉康帕尼亞教堂以大抵完工,且成為庫斯科最美麗的教堂。內部雕刻裝飾極盡金碧輝煌之能事,據說總共使用了八噸重的黃金。La Merced教堂 是庫斯科三大主要教堂之一,1650年受地震摧毀,1654年重建後分兩部份:一為禮拜堂,一為修道院及博物館。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黃金打造的聖餅臺,高達1.3公尺、並飾有無數的貴重寶石,包括一千五百顆鑽石以及一千六百顆珍珠。San Blas 教堂 這是一個泥牆砌成小教堂,但內部陳列了一個精緻的木刻講壇,是全美洲殖民時期最經典的代表之作。聖卡塔麗娜修女院 Santa Catalina Convent 印加帝國時期這裡居住著三千名精心挑選出來供獻給太陽神的印加婦女,如今是 "殖民時期既宗教藝術美術館",內部展示了許多庫斯科畫派的宗教繪畫及雕像,位於鐵欄後的修女主祭壇。聖多明尼哥教堂Santo Domingo 此教堂建於印加帝國時的信仰中心「太陽神廟」的廢墟上;這座神廟由每片重達兩公斤的黃金牆所建成,總共有七百片之多。神廟內有黃金神壇,及許多由黃金白銀打造、與實體相當的農作物供豐年祭用,但現今旅客僅能看到巨石的建築架構,所有的貴重金屬、寶石,都於西班牙人初到庫斯科時被奪取一空了。沙塞瓦曼堡要寨Sacsayhuaman 位於武器廣場的後山坡上,步行約30分鐘可達。這是印加帝國的軍事要寨,1536年印加帝國即在此處與西班牙侵略者爆發激烈戰役。要寨上有三道壁壘是由一塊塊巨石嵌合而成,最重的石塊甚至重達三百六十噸,讓人不禁詫異印加人如何能將巨石嵌合得天衣無縫! 失落的城市-瑪丘畢丘Machu Picchu瑪丘畢丘遺蹟在庫斯科市西北112公里,標高2,460公尺。由庫斯科搭乘高原火車沿烏龐巴河 (Urubamba)而下,眺望安地斯山系,從山岳地帶進入叢林地區,到達標高1,700公尺的阿瓜蘇車站,在這裡坐巴士,走長達八公里的鋸齒道路,即可登上山頂,需25分鐘。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賓加姆教授,循著祕魯獨立戰爭的領導者Simon Bolivar將軍的足跡而至。他在原住民處聽說山上有遺蹟,便攀上長滿灌木與蔓草的危崖,發先了這一大片的遺蹟。被稱為空中都市的瑪丘畢丘,在空中沉睡了四百年;三面被烏龐巴河環繞,斷垣絕壁的頂上築有神殿、宮殿、祭壇、澡堂、一千級的階梯、梯田梯園等石造建築所形成的要塞都市,但迄今不知是何人、何時所建,以及居民無由自城市中消失,這些至今仍都是不可解的謎。據說能住在瑪丘畢丘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重要菁英份子,其中有一群處女,是特別挑選出來服侍太陽神的。很多人認為它原是宮殿或軍事堡壘,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是平民的住宅區。在瑪丘畢丘區域中曾挖掘出約五十個墳區,殘骸都還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女人。由於西班牙人占領秘魯時並沒有發現這座位在高山上的城市,因此西班牙歷史上也並未記載。有傳說是全城居民因傳染病而無一倖免,也有傳說是在帝國滅亡前人民因政治暴亂而被放逐。但因印加人沒有留存任何文字記錄,因此至今都還不得而知。瑪丘畢丘可分為三個區域:墓園區、監獄區以及神廟區。在過去的太陽祭典中,三窗廟 (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神鷹石(Condor Stone)是雕成鷹頭與鷹身的平坦祭壇。整座廢墟最壯觀的是一望無際的梯田,可以想見當時農業發展的盛況。而小山丘上有塊碩大的長方形石頭,標面非常平滑,稱為「栓日石」;因為古代印加人崇拜太陽,希望能以這塊石頭留住太陽。栓日石還有一像功能,可以依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制農曆。當時的印加文化沒有使用任何坐騎或輪子,但能將這麼多的巨石運送到瑪丘畢丘,而且堆砌巨石間沒有任何塗料接著,但上下左右都互相契合,密合程度連刀片都無法插入。 往瑪丘畢丘的印加步道以下資料由祕魯駐台北辦事處提供由於時間的限制,絕大多數的觀光客(每年達卅萬人次)都是搭乘火車或小型巴士到瑪丘畢丘觀光。然而有另外一種抵達的方式,以完全合乎當時邏輯、歷史及文化意義建造了瑪丘畢丘聖城的印加人,所開闢的一條「印加步道」。當時印加人沿著花崗岩及石英上的陡峭小徑徒步而上,經過臨時的借宿站,祭拜神及祈禱的地方,瞭望台及農作物的種植地,瑪丘比丘就在圍繞著自然的植物及動物生長環境中矗立著。每年七萬人次由Qoriwairachina步行至瑪丘畢丘的觀光客見證了;由Aguascalientes出發抵達瑪丘畢丘的行程是無法與長四十三公里的印加步道工程相提並論的。藉著千變萬化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廣闊的天空及大氣層的型態,走在經過精準而完美的工學設計的石塊上,一側依傍在群山旁,而另一邊則是臨著海拔四千公尺高的山谷,一路帶領著遊客抵達神奇又難忘的瑪丘畢丘。從瑪丘畢丘上往天空看去,彷彿這座文化王國與天空融合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換言之,這整體而言、沿著小徑而上漸漸開啟了宇宙天際的視野、目標的終點站及其所環繞的一切,經過了長途跋涉,起了水泡的雙腳和急喘的呼吸,您深刻的感到這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其經驗更讓您刻骨銘心。建議行程:行程一: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四天三夜的行程,是最為人知且最受歡迎的路線。行程二: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五天四夜的行程,比上述行程多加一天,讓不善徒步旅行的人能多一天緩衝的時間。行程三: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104公里處的Choquesuysuy到瑪丘畢丘,兩天一夜的行程,對時間有限、或體能'狀況不佳的人而言,是條理想的路線。 探險家的天堂-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亞馬遜河流域的叢林可說是探險家的天堂,它是全球流域最廣的河流,在它的主流及無數支流所流經的廣大叢林中,不但流傳著印第安人黃金寶藏的神秘傳說,更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最佳棲息地。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入侵,這片號稱「地球溫室」的珍貴雨林已遭受嚴重的破壞,有鑑於此,現在流域內的每個國家都設立了一些保育區,來保護境內逐漸消失及尚未發現的生物種類。秘魯有一半以上的領土是叢林地區,也設有幾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而位在秘魯東南方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Tambopata Candomo Reserve Zone(TRZ) 野生動物保育區,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野生動物保留區之一。因為地處秘魯人口最少、開發程度最低同時也是最少被探勘的省份,所以仍得以保存它的原始風貌和境內豐富的生態資源。TRZ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得天獨厚的擁有三個生態系統(安地斯山脈丘陵地、乾雨林區和彭巴草原)及包括七種以上的叢林類型。在保育區內及鄰近地區建有一些木屋式的旅館,每一家旅館都會提供所謂的「叢林探險」行程,從兩天到七天甚至長期作更深入的叢林研究不等,行程中無論是乘獨木舟在河道間觀賞各種鳥類、水生哺乳類動物,或是由當地解說員帶領在叢林小徑間健行,透過解說來認識各種叢林] 動植物,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動,在叢林中見到的日出、夕陽和寂靜的夜晚將是最令人難忘的經驗。一般而言,雨林地區總是給人熱帶高溫的印象,但是這個地區的氣候卻因有來自安地斯山脈的高山冷風,常使氣溫從30℃驟降,最低甚至可達9℃,造成溫差極大的特殊現象。所以衣著方面須特別注意,帽子、長袖T恤、保暖防風外套、長褲、輕便雨衣都需準備。另外能保護雙腳的運動鞋、避免蚊蟲咬傷的防蚊液、防曬油、夜間活動時的手電筒、觀賞較遠距離景觀時的好工具望遠鏡,除了以上這些最重要的裝備,個人的隨身物品就愈簡單愈好了。 無解的謎題-納斯卡線Nazca Line納斯卡這個小鎮位於利馬的東南方,由利馬至此地,途中須翻越一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納斯卡原本和其他的祕魯小鎮一樣沒沒無聞,但由於納斯卡線條圖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到此造訪,而城北的草原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謎題之一。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系列動物的幾何圖形和鳥類的素描,包括一平方公里的巨大臺形,三角形,翅膀長達120公尺的鳥,70公尺長的鱷魚,50公尺長的魚,46公尺的蜘蛛、猴子、狗、鸚鵡、蜂鳥、漩渦、人形等,並有許多的花卉圖案,圖形的尺寸可達300公尺。由於此地氣候乾燥,完全不下雨,再加上吹著可淨化卻不會使草原消失的特殊風,因此這些線條得以保存達兩千年之久。由於這些圖案都很大,因此在地面上無法感覺出這些圖形,搭乘觀光飛機從空中鳥瞰是最受歡迎的活動。至於圖形是誰畫的?何時畫的?為什麼要畫?都是現今仍無法解答的謎題。Lady Of Nazca瑪麗亞‧雷奇(Maria Reiche)是一位德國籍的數學家兼考古學家,她將畢生投注於那斯卡線巨大圖形的研究,保護圖形遭人為破壞不遺餘力,因此被尊稱為「納斯卡女士」。瑪麗亞‧雷奇於1940年隨著德國外交官到達祕魯,當時她是外交官兒子的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認識壯觀的那斯卡線即受震撼,進而投入畢生的精力研究那斯卡線。她開始測量這些幾何圖形的尺寸、清除干擾圖形的雜石,之後極為擁護那斯卡線是巨大天文曆法的說法。她認為這些線條是依天文行星的運行路徑及星群的狀態,而畫以供農夫栽植農作物使用。瑪麗亞‧雷奇於1998年逝世,享年95歲。靜謐的高山古國-厄瓜多爾西班牙語的厄瓜多就是「赤道」的意思,因為赤道正好橫越厄瓜多的北部。厄瓜多北臨哥倫比亞、東南與祕魯相接、西臨太平洋,在南美洲中是第四小的國家。國土中央有由北邊哥倫比亞延續下來的安地斯山脈,一直往南通至祕魯境內。安地斯山在此分為東西兩部份,兩山脈間的盆地是標高1,800至3,000公尺的高原,人口分佈較密。最高峰為青坡拉索山 (Chamborazo),標高6,270公尺。基多Quito基多是厄瓜多的首都,位於赤道正下方,海拔2,850公尺的高地上,是世界排名第二高的首都。城內盡是充滿西班牙殖民式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鮮明的粉刷白牆,深藍色欄杆和綠瓦屋頂,充滿異國風味。基多市區範圍很廣,新市區(New Quito)在靠近機場的北面,多是商業、金融中心,旅館、餐廳及購物中心。南面則是舊市區(Old Quito),聯合國國際科教文組織將基多舊市區列為受到保護的世界重要遺產,因此教堂等古蹟保存得相當完整。聖法蘭西斯科教堂Charch of San Francisco 是南美洲第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築、也是最古老的教堂,是全市的精神重鎮。1534年西班牙人到此地後便開始興建,歷經七十年後完成。教堂外的階梯上有許多小販,教堂內則是寧靜、神聖的巴洛克式雕刻建築。獨立中央廣場Centro de La Independencia 廣場內有國家獨立紀念塔,紀念1809年的獨立英雄,總統府就位於附近,是市區最美麗的一座廣場。大教堂La Cathedral 位於獨立廣場南邊,建於1706年,是厄瓜多名人Sucre之安息之處,白色的牆壁,綠色的圓形屋頂相當顯眼。隆達街Calle Ronda 是市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時代街道,可由五月二十四日大道Avenida 24 de Mayo露天雜貨市場的一條斜坡道進入。隆達街是一條寧靜、狹窄的石鋪小路,兩旁是有懸空陽台的十六世紀房屋。繼續往下走可通往黑兀鷹橋Bridge of the Black Vultures,由此可爬上小麵包El Panecillo 丘陵,頂端有基多處女像Virgin of Quito,此處是欣賞古城風貌的絕佳地點。赤道紀念碑Equatorial Monument 位於基多北方約25公里處,赤道正下方的紀念碑建於四面環山的盆地上,紀念碑旁有紀念品店、餐廳和特產店。 海角天涯伊甸園-加拉巴哥群島 Galapagos加拉巴哥群島位在距離南美大陸一千公里以外的太平洋海域上。西元1535年,巴拿馬主教前往秘魯的船隻,航行途中無意間進入了赤道無風帶,經過了三天的飄流之後,發現了加拉巴哥群島。之後的大約三百年間,加拉巴哥群島一直是歐美的海盜船、補鯨船和海豹船的避風港兼補給站。真正使加拉巴哥群島廣為世人所知,是達爾文「進化論」和「物競天擇」的發表:達爾文在 1835年抵達後,曾在島上停留了五個星期,他在此地的所作的生物觀察和研究,對於上述理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來源。由於加拉巴哥群島的地理位置特殊,長久以來一般的遊客不易前往觀光,再加上厄瓜多爾政府訂定的自然保護政策,嚴格限制船隻的航次及日益增加的觀光客,所以雖然費用非常昂貴,但是每個船公司的預約仍然供不應求。許多熱愛野生動物的人和賞鳥人士,都會把加拉巴哥群島當做一個重要的旅行目標,因為現在能讓野生動物不受干擾自在自在生活的地方,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在加拉巴哥群島的各海島上,稀有的巨大陸龜可說是群島之王:它們是目前所存在最古老的爬蟲類,壽命可達兩百歲,體重則高達三百公斤。不同島上的陸龜因地形和環境的不同,也各具不同的特徵。另外,長得像恐龍的海洋鬣鱗蜥蜴,這裡是牠們唯一的棲息地,除了在加拉巴哥群島別處是看不到的。還有懶洋洋在海灘曬太陽的海獅,種類多到數不清的鳥類,我們都有機會近距離的觀賞牠們。在這裡,動物們才是主人,來探訪的人是過客,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好奇或粗心,傷害或驚擾了牠們。
傳說中的黃金國度-
祕魯秘魯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約為台灣的35.7倍大,西部海岸線長達1500海哩。安地斯山脈高達 6,788公尺,由於高山的阻隔,沿海地帶雨量稀少。由安地斯山流下的雪水,灌溉了海岸平原少數的耕地,而山脈的東部則終年炎熱潮濕。海岸地區常因太平洋板塊的衝擊,會有地震和間歇性的火山爆發。西部沿海區海岸沙漠地帶占總面積的九分之一,氣候乾燥少雨,此區是秘魯人文薈萃之處,也是工商業集中的區域。中部山區安地斯山從南而北綿延中部,山勢雄偉,懸崖峭壁多斷層,這個區域也是印加文化的發源地。大部份的印地安人居住於此,從事農耕和畜牧業。東部叢林區占全國總面積的40%,是熱帶雨林區,氣候潮濕炎熱,原始森林茂密。此區盛產木柴,香料,咖啡,可可等,但因與沿海地區之間交通連絡困難,所以開發程度不高。 在利馬Lima發現西班牙的光輝歷史利馬是秘魯的首都,位於太平洋沿岸的中央部位,雖位在熱帶圈內,但因受Humboldt寒流的影響,四季如春;幾乎不下雨,氣候舒適涼爽,非常宜人。利馬市區範圍很大,舊市區(Lima Centro)在西北邊,距離機場最近,古蹟建築均集中在此,但治安比較差。新市區(Miraflores)在東南邊,新的旅館、銀行、商業中心都集中於此,所以是比較好的住宅區域。夜生活最熱鬧的是San Isidro,由新市區沿海岸繼續向東南行的區域。武器廣場 Armas 為利馬的中央廣場,廣場內有大噴水池,周圍是總統府(Palacio Presidencial)、市政府、大教堂Cathedral,大商店等和一些殖民地時期有歷史性的建築。據說,此地的政府辦公大樓是南美洲最宏偉的建築。大教堂Catedral 1535年1月18日利馬成為秘魯首都,由皮澤洛Pizarro親自安置地基石,而建成歷史性的教堂。 1630年和1687年的大地震造成教堂的塔崩塌損壞,後經修護完整,但在1746年的地震,卻造成教堂完全損毀,1755年重建後保留至今。聖馬丁San Martin廣場 廣場中央豎立著秘魯獨立英雄San Martin將軍馬上英姿的銅像,廣場周圍都是商店街、電影院、飯店、餐廳等,是重要的商業中心。黃金博物館Golden Museum 收集上萬件秘魯歷代瑰寶,印加時代的黃金工藝品就有六千五百件,包括了雕刻精緻的黃金飾品,陶瓷藝品及色彩絢麗的手工藝品和圖案華麗的古代服飾。Torre Tagle公館 混合著安達魯西亞Andalusia、阿拉伯Arabia的建築式樣,為利馬最美的建築之一。尤其是正面附有雕刻的陽台十分好看,現在作為外交部。宗教審判所La Inquisicion 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殖民時期審判所。法庭的天花板雕刻和牢獄仍保持昔日景像。建築正面的廣場有Bolivar將軍的銅像。右側聳立著國會大樓。Avenida Jose Larco 這條街是新市區最重要的街道,附近有許多美麗的白色西班牙殖民時期建築。靠近海岸邊有一座購物中心「Larcomar Mall」,有很好的餐廳及商店,是休閒的好去處。實用資訊餐廳、咖啡店及商店都集中在新市區,想撥越洋電話或上網也都在新市區較方便。超市:Santa Isabel或Wong交通:市區有小巴士行駛,但絕對不會完全停妥靠站,也沒有清楚的站牌標示,因此不太方便搭乘,每趟約S1.-。可以搭乘計程車(記得要選擇黃色的計程車!),新、舊市區間合理的車資在S8.-之內。搭計程車前一定要先談妥價錢! 的的喀喀湖畔的FAIR LADY-普諾Puno普諾位於利瑪的東南方1,315公里處,高度約3,870公尺,市內有8萬居民。普諾這個小鎮因1668年附近城鎮Potosi開採銀礦而興盛。現今採礦已沒落,但因位置特殊,普諾仍是通往的的喀喀湖北部的重要港口,也是由庫斯科到玻利維亞遊客的必經之地。普諾也是祕魯的傳統民俗重鎮,每年有數個節慶活動在此及鄰近的的的喀喀湖舉行,最盛大的是每年二月初舉行的「聖燭節」,幾乎每個人穿著豔麗的傳統服飾,戴上誇張的面具,慶祝的活動歷時數日。大教堂 位於市中心武器廣場(Plaza de Armas)上,外觀是繁複的巴洛克式建築,教堂內部與外觀有著強烈的對比,禮拜堂呈現的是簡單樸實的擺設,反映出此地居民沉靜內斂的個性。1964年羅馬教宗保羅六世曾造訪此教堂,因此可見梵諦岡授與的旗幟懸掛於在主祭壇右方。Huajsapata公園 位於普諾西南方步行10分鐘的山坡上,山坡上有印加帝國的第名族人、同時也是印加帝國的國王-Manco Capac的石雕像,雕像指向的的喀喀湖的方向,即是他誕生的地方。這裡也提供了絕佳的視野鳥瞰普諾和的的喀喀湖。Yavari汽輪 這是的的喀喀湖上最老的蒸汽船,1862年於英國完成船的結構,之後經輪船、火車及騾由英國運輸到祕魯的內陸,的的喀喀湖,整個運送過程歷時六年。現今已退下運輸的任務而長期停靠港邊供遊客參觀。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的的喀喀湖是祕魯、波利維亞兩國的天然國界,也是南美洲最大的湖泊,位於高3,827公尺的高原上,面積約8,288平方公里,深274公尺,是世界上可行駛渡輪、高度最高的湖泊。雖然白天太陽強烈,但因位於高山,湖水長年是冰冷的。湖上最新奇的景觀是烏羅(Uros)人的蘆葦浮島,這是由數層晒乾的蘆葦編織而成,烏羅人居住其上,最大的浮島甚至容納了學校、郵局、簡餐吧檯及紀念品商店。另外,在湖面上還可看到島民用數捆蘆葦製成的蘆葦船,十分可愛。在普諾港口有許多船家吆喝,招攬遊客搭乘草船到浮島遊覽。 太陽子民的住所-庫斯科Cuzco庫斯科位於利馬東南方1,168公里處,海拔3,326公尺處,現約有30萬人口,是古印加帝國的首都。相傳在十二世紀時,太陽之子-Manco Capac,在旅行時將一條金繩投入人間,這個金繩掉落的地點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即今日的庫斯科),Manco Capac便在此成立了印加國,成為印加國第一任國王。庫斯科於十二世紀起為印加帝國首都,直到十五世紀中葉西班牙人遷都利馬,庫斯科才脫下它的光環。它再度受人注目是十九世紀初,臨近的瑪丘畢丘印加古蹟被發掘,進而成為觀光重鎮。庫斯科古蹟俯拾皆是,巨大堅固而華麗的石牆隨處可見,許多殖民時期的西班牙建築及現在的摩登建築的地基即是這些古老的巨石,雖經過了兩次的大地震及西班牙人殖民時期的破壞,大部份仍毅立不搖,令人驚嘆古印加帝國高度的文明及高超的建築技術。參觀庫斯科最便利的是購買「觀光套票」,可參觀包括市郊共16處景點:歷史博物館 (Museo Historico Regional)、宗教美術館(Museo de Arte Religioso)、地方現代美術館 (Museo Palacio Municipal)、太陽神廟考古博物館(Museo Arqueologico Q'orikancha)、聖卡塔麗娜修女院(Santa Catalina convent)、大教堂(La Catedral)、San Blas Church,及郊外九處古蹟。(每個參觀點僅限一次參觀)武器廣場 Plaza de Armas 即庫斯科的市中心,許多殖民時期的重要建築都在附近。正中心是一個大花園,是市民及觀光客最喜歡聚集閒坐的休閒場所。大教堂 建於1559年,是庫斯科最主要的教堂,此教堂花了近一個世紀才完成,是西班牙殖民時期的代表建築。內部陳列可觀的庫斯科畫派油畫,庫斯科畫派融合了歐洲十六、七世紀的主流藝術及當時安地斯人的文化。大教堂毗連兩個教堂:其左是聖家堂Church of Jesus Maria;右側是凱旋教堂(Church of El Triunfo),建於1536年,是庫斯科最古老的教堂,也是此三教堂的主要參觀入口。拉康帕尼亞教堂La Compania 堪稱為庫斯科最華麗的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571年,建在Huayna Capac國王的皇宮地基上; 1650年毀於地震,重建者計畫重建一座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當時大教堂主教意圖阻止,但重建者以時間換取空間,待羅馬教皇的御令傳回庫斯科,拉康帕尼亞教堂以大抵完工,且成為庫斯科最美麗的教堂。內部雕刻裝飾極盡金碧輝煌之能事,據說總共使用了八噸重的黃金。La Merced教堂 是庫斯科三大主要教堂之一,1650年受地震摧毀,1654年重建後分兩部份:一為禮拜堂,一為修道院及博物館。博物館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黃金打造的聖餅臺,高達1.3公尺、並飾有無數的貴重寶石,包括一千五百顆鑽石以及一千六百顆珍珠。San Blas 教堂 這是一個泥牆砌成小教堂,但內部陳列了一個精緻的木刻講壇,是全美洲殖民時期最經典的代表之作。聖卡塔麗娜修女院 Santa Catalina Convent 印加帝國時期這裡居住著三千名精心挑選出來供獻給太陽神的印加婦女,如今是 "殖民時期既宗教藝術美術館",內部展示了許多庫斯科畫派的宗教繪畫及雕像,位於鐵欄後的修女主祭壇。聖多明尼哥教堂Santo Domingo 此教堂建於印加帝國時的信仰中心「太陽神廟」的廢墟上;這座神廟由每片重達兩公斤的黃金牆所建成,總共有七百片之多。神廟內有黃金神壇,及許多由黃金白銀打造、與實體相當的農作物供豐年祭用,但現今旅客僅能看到巨石的建築架構,所有的貴重金屬、寶石,都於西班牙人初到庫斯科時被奪取一空了。沙塞瓦曼堡要寨Sacsayhuaman 位於武器廣場的後山坡上,步行約30分鐘可達。這是印加帝國的軍事要寨,1536年印加帝國即在此處與西班牙侵略者爆發激烈戰役。要寨上有三道壁壘是由一塊塊巨石嵌合而成,最重的石塊甚至重達三百六十噸,讓人不禁詫異印加人如何能將巨石嵌合得天衣無縫! 失落的城市-瑪丘畢丘Machu Picchu瑪丘畢丘遺蹟在庫斯科市西北112公里,標高2,460公尺。由庫斯科搭乘高原火車沿烏龐巴河 (Urubamba)而下,眺望安地斯山系,從山岳地帶進入叢林地區,到達標高1,700公尺的阿瓜蘇車站,在這裡坐巴士,走長達八公里的鋸齒道路,即可登上山頂,需25分鐘。1911年美國耶魯大學賓加姆教授,循著祕魯獨立戰爭的領導者Simon Bolivar將軍的足跡而至。他在原住民處聽說山上有遺蹟,便攀上長滿灌木與蔓草的危崖,發先了這一大片的遺蹟。被稱為空中都市的瑪丘畢丘,在空中沉睡了四百年;三面被烏龐巴河環繞,斷垣絕壁的頂上築有神殿、宮殿、祭壇、澡堂、一千級的階梯、梯田梯園等石造建築所形成的要塞都市,但迄今不知是何人、何時所建,以及居民無由自城市中消失,這些至今仍都是不可解的謎。據說能住在瑪丘畢丘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重要菁英份子,其中有一群處女,是特別挑選出來服侍太陽神的。很多人認為它原是宮殿或軍事堡壘,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是平民的住宅區。在瑪丘畢丘區域中曾挖掘出約五十個墳區,殘骸都還保存得非常完整,而且百分之八十都是女人。由於西班牙人占領秘魯時並沒有發現這座位在高山上的城市,因此西班牙歷史上也並未記載。有傳說是全城居民因傳染病而無一倖免,也有傳說是在帝國滅亡前人民因政治暴亂而被放逐。但因印加人沒有留存任何文字記錄,因此至今都還不得而知。瑪丘畢丘可分為三個區域:墓園區、監獄區以及神廟區。在過去的太陽祭典中,三窗廟 (Temple of the Three Windows)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神鷹石(Condor Stone)是雕成鷹頭與鷹身的平坦祭壇。整座廢墟最壯觀的是一望無際的梯田,可以想見當時農業發展的盛況。而小山丘上有塊碩大的長方形石頭,標面非常平滑,稱為「栓日石」;因為古代印加人崇拜太陽,希望能以這塊石頭留住太陽。栓日石還有一像功能,可以依日影變化確定季節,編制農曆。當時的印加文化沒有使用任何坐騎或輪子,但能將這麼多的巨石運送到瑪丘畢丘,而且堆砌巨石間沒有任何塗料接著,但上下左右都互相契合,密合程度連刀片都無法插入。 往瑪丘畢丘的印加步道以下資料由祕魯駐台北辦事處提供由於時間的限制,絕大多數的觀光客(每年達卅萬人次)都是搭乘火車或小型巴士到瑪丘畢丘觀光。然而有另外一種抵達的方式,以完全合乎當時邏輯、歷史及文化意義建造了瑪丘畢丘聖城的印加人,所開闢的一條「印加步道」。當時印加人沿著花崗岩及石英上的陡峭小徑徒步而上,經過臨時的借宿站,祭拜神及祈禱的地方,瞭望台及農作物的種植地,瑪丘比丘就在圍繞著自然的植物及動物生長環境中矗立著。每年七萬人次由Qoriwairachina步行至瑪丘畢丘的觀光客見證了;由Aguascalientes出發抵達瑪丘畢丘的行程是無法與長四十三公里的印加步道工程相提並論的。藉著千變萬化的氣候、美麗的風景、廣闊的天空及大氣層的型態,走在經過精準而完美的工學設計的石塊上,一側依傍在群山旁,而另一邊則是臨著海拔四千公尺高的山谷,一路帶領著遊客抵達神奇又難忘的瑪丘畢丘。從瑪丘畢丘上往天空看去,彷彿這座文化王國與天空融合為大自然的一部分,換言之,這整體而言、沿著小徑而上漸漸開啟了宇宙天際的視野、目標的終點站及其所環繞的一切,經過了長途跋涉,起了水泡的雙腳和急喘的呼吸,您深刻的感到這不是一趟普通的旅行,其經驗更讓您刻骨銘心。建議行程:行程一: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四天三夜的行程,是最為人知且最受歡迎的路線。行程二: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88公里處的Qoriwairachina到瑪丘畢丘,五天四夜的行程,比上述行程多加一天,讓不善徒步旅行的人能多一天緩衝的時間。行程三:從庫斯科搭乘火車:在從104公里處的Choquesuysuy到瑪丘畢丘,兩天一夜的行程,對時間有限、或體能'狀況不佳的人而言,是條理想的路線。 探險家的天堂-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亞馬遜河流域的叢林可說是探險家的天堂,它是全球流域最廣的河流,在它的主流及無數支流所流經的廣大叢林中,不但流傳著印第安人黃金寶藏的神秘傳說,更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最佳棲息地。然而隨著現代文明的入侵,這片號稱「地球溫室」的珍貴雨林已遭受嚴重的破壞,有鑑於此,現在流域內的每個國家都設立了一些保育區,來保護境內逐漸消失及尚未發現的生物種類。秘魯有一半以上的領土是叢林地區,也設有幾處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而位在秘魯東南方和玻利維亞交界處的譚波帕塔野生動物保育區Tambopata Candomo Reserve Zone(TRZ) 野生動物保育區,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野生動物保留區之一。因為地處秘魯人口最少、開發程度最低同時也是最少被探勘的省份,所以仍得以保存它的原始風貌和境內豐富的生態資源。TRZ 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得天獨厚的擁有三個生態系統(安地斯山脈丘陵地、乾雨林區和彭巴草原)及包括七種以上的叢林類型。在保育區內及鄰近地區建有一些木屋式的旅館,每一家旅館都會提供所謂的「叢林探險」行程,從兩天到七天甚至長期作更深入的叢林研究不等,行程中無論是乘獨木舟在河道間觀賞各種鳥類、水生哺乳類動物,或是由當地解說員帶領在叢林小徑間健行,透過解說來認識各種叢林] 動植物,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活動,在叢林中見到的日出、夕陽和寂靜的夜晚將是最令人難忘的經驗。一般而言,雨林地區總是給人熱帶高溫的印象,但是這個地區的氣候卻因有來自安地斯山脈的高山冷風,常使氣溫從30℃驟降,最低甚至可達9℃,造成溫差極大的特殊現象。所以衣著方面須特別注意,帽子、長袖T恤、保暖防風外套、長褲、輕便雨衣都需準備。另外能保護雙腳的運動鞋、避免蚊蟲咬傷的防蚊液、防曬油、夜間活動時的手電筒、觀賞較遠距離景觀時的好工具望遠鏡,除了以上這些最重要的裝備,個人的隨身物品就愈簡單愈好了。 無解的謎題-納斯卡線Nazca Line納斯卡這個小鎮位於利馬的東南方,由利馬至此地,途中須翻越一片世界上最乾燥的沙漠。納斯卡原本和其他的祕魯小鎮一樣沒沒無聞,但由於納斯卡線條圖而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光客到此造訪,而城北的草原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科學謎題之一。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系列動物的幾何圖形和鳥類的素描,包括一平方公里的巨大臺形,三角形,翅膀長達120公尺的鳥,70公尺長的鱷魚,50公尺長的魚,46公尺的蜘蛛、猴子、狗、鸚鵡、蜂鳥、漩渦、人形等,並有許多的花卉圖案,圖形的尺寸可達300公尺。由於此地氣候乾燥,完全不下雨,再加上吹著可淨化卻不會使草原消失的特殊風,因此這些線條得以保存達兩千年之久。由於這些圖案都很大,因此在地面上無法感覺出這些圖形,搭乘觀光飛機從空中鳥瞰是最受歡迎的活動。至於圖形是誰畫的?何時畫的?為什麼要畫?都是現今仍無法解答的謎題。Lady Of Nazca瑪麗亞‧雷奇(Maria Reiche)是一位德國籍的數學家兼考古學家,她將畢生投注於那斯卡線巨大圖形的研究,保護圖形遭人為破壞不遺餘力,因此被尊稱為「納斯卡女士」。瑪麗亞‧雷奇於1940年隨著德國外交官到達祕魯,當時她是外交官兒子的家庭教師。當她第一次認識壯觀的那斯卡線即受震撼,進而投入畢生的精力研究那斯卡線。她開始測量這些幾何圖形的尺寸、清除干擾圖形的雜石,之後極為擁護那斯卡線是巨大天文曆法的說法。她認為這些線條是依天文行星的運行路徑及星群的狀態,而畫以供農夫栽植農作物使用。瑪麗亞‧雷奇於1998年逝世,享年95歲。靜謐的高山古國-厄瓜多爾西班牙語的厄瓜多就是「赤道」的意思,因為赤道正好橫越厄瓜多的北部。厄瓜多北臨哥倫比亞、東南與祕魯相接、西臨太平洋,在南美洲中是第四小的國家。國土中央有由北邊哥倫比亞延續下來的安地斯山脈,一直往南通至祕魯境內。安地斯山在此分為東西兩部份,兩山脈間的盆地是標高1,800至3,000公尺的高原,人口分佈較密。最高峰為青坡拉索山 (Chamborazo),標高6,270公尺。基多Quito基多是厄瓜多的首都,位於赤道正下方,海拔2,850公尺的高地上,是世界排名第二高的首都。城內盡是充滿西班牙殖民式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鮮明的粉刷白牆,深藍色欄杆和綠瓦屋頂,充滿異國風味。基多市區範圍很廣,新市區(New Quito)在靠近機場的北面,多是商業、金融中心,旅館、餐廳及購物中心。南面則是舊市區(Old Quito),聯合國國際科教文組織將基多舊市區列為受到保護的世界重要遺產,因此教堂等古蹟保存得相當完整。聖法蘭西斯科教堂Charch of San Francisco 是南美洲第一座重要的宗教建築、也是最古老的教堂,是全市的精神重鎮。1534年西班牙人到此地後便開始興建,歷經七十年後完成。教堂外的階梯上有許多小販,教堂內則是寧靜、神聖的巴洛克式雕刻建築。獨立中央廣場Centro de La Independencia 廣場內有國家獨立紀念塔,紀念1809年的獨立英雄,總統府就位於附近,是市區最美麗的一座廣場。大教堂La Cathedral 位於獨立廣場南邊,建於1706年,是厄瓜多名人Sucre之安息之處,白色的牆壁,綠色的圓形屋頂相當顯眼。隆達街Calle Ronda 是市內保存最完整的殖民時代街道,可由五月二十四日大道Avenida 24 de Mayo露天雜貨市場的一條斜坡道進入。隆達街是一條寧靜、狹窄的石鋪小路,兩旁是有懸空陽台的十六世紀房屋。繼續往下走可通往黑兀鷹橋Bridge of the Black Vultures,由此可爬上小麵包El Panecillo 丘陵,頂端有基多處女像Virgin of Quito,此處是欣賞古城風貌的絕佳地點。赤道紀念碑Equatorial Monument 位於基多北方約25公里處,赤道正下方的紀念碑建於四面環山的盆地上,紀念碑旁有紀念品店、餐廳和特產店。 海角天涯伊甸園-加拉巴哥群島 Galapagos加拉巴哥群島位在距離南美大陸一千公里以外的太平洋海域上。西元1535年,巴拿馬主教前往秘魯的船隻,航行途中無意間進入了赤道無風帶,經過了三天的飄流之後,發現了加拉巴哥群島。之後的大約三百年間,加拉巴哥群島一直是歐美的海盜船、補鯨船和海豹船的避風港兼補給站。真正使加拉巴哥群島廣為世人所知,是達爾文「進化論」和「物競天擇」的發表:達爾文在 1835年抵達後,曾在島上停留了五個星期,他在此地的所作的生物觀察和研究,對於上述理論是極為重要的資料來源。由於加拉巴哥群島的地理位置特殊,長久以來一般的遊客不易前往觀光,再加上厄瓜多爾政府訂定的自然保護政策,嚴格限制船隻的航次及日益增加的觀光客,所以雖然費用非常昂貴,但是每個船公司的預約仍然供不應求。許多熱愛野生動物的人和賞鳥人士,都會把加拉巴哥群島當做一個重要的旅行目標,因為現在能讓野生動物不受干擾自在自在生活的地方,實在是太少太少了。在加拉巴哥群島的各海島上,稀有的巨大陸龜可說是群島之王:它們是目前所存在最古老的爬蟲類,壽命可達兩百歲,體重則高達三百公斤。不同島上的陸龜因地形和環境的不同,也各具不同的特徵。另外,長得像恐龍的海洋鬣鱗蜥蜴,這裡是牠們唯一的棲息地,除了在加拉巴哥群島別處是看不到的。還有懶洋洋在海灘曬太陽的海獅,種類多到數不清的鳥類,我們都有機會近距離的觀賞牠們。在這裡,動物們才是主人,來探訪的人是過客,所以,千萬不要因為好奇或粗心,傷害或驚擾了牠們。
2007年10月15日 星期一
印度的演化歷史
摘要:印度歷史的起緣是波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歷史悠久﹐與古埃及﹑巴比倫﹑中國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隨著英帝國的衰落和印度反帝﹑反殖斗爭運動的高漲,終於在1947年8月14日午夜獲得了獨立﹐這就是今天的印度共和國。
【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一
詞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Sindhu)一詞表示河流﹐所以
“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地理名稱。后來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及至整
個南亞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Hindu)﹐古希臘人又變
“印督”為“印度伊”(Indos)。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印度被稱為“印
度斯”(Indos)。后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
中國的史書對印度的稱呼也都不相同。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
竺”﹑“忻都”﹑“賢豆”等。今天的“印度”一詞是唐代高僧玄奘首創。
他在巨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云身毒﹐
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一稱就此而生。
印度歷史悠久﹐與古埃及﹑巴比倫﹑中國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據考証﹐
在距今約50萬年前﹐印度就有了遠古先民﹐他們過著刀耕火種﹑漁獵采集
的生活。到了公元前2500-1700年﹐印度人創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即“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主人是達羅毗荼人﹐他們的生產力在
當時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哈拉巴文化”在了幾個世紀的發展以后﹐
日趨衰落。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8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
創造出了超過以往的高度發達文明。這一時期史稱吠陀時期。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
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
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吠陀文學之后﹐印度出現了兩大史詩﹐即《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兩部史詩反映了雅利安人告別了游牧生活﹐建立起復雜的政治和社
會制度的社會現實。
公元前6世紀﹐印度出現了十幾個國家﹐進入列國時代﹐其中最為強大
的是摩揭陀國。耆那教和佛教也在此時興起。到了公元前326年﹐馬其
頓國王亞曆山大曾率軍入侵印度西北部﹐但未能立足而西返。 約公元
前324年﹐經過征戰﹐出身於孔雀族的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著名
的孔雀王朝。到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陀羅笈多之孫阿育王成為
一代名君。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王朝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帝國版圖
几乎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地域遼闊的統一大
帝國。阿育王大興佛教﹐在全國各地修了許多佛塔﹐今日印度有名的
“阿育王石柱”就是他的作品。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覆滅﹐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直到320年
﹐摩揭陀地區的一個小國再度強盛﹐建立了笈多王朝﹐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了印度。和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也是印度歷史上的鼎盛時
期。中國東晉時期的法顯和尚游曆印度時的所見所聞的太平盛世,就說
明了這一點。
幾百年後﹐5世紀中葉﹐中亞的懨噠人入侵印度﹐笈多王朝不復存在。
北印度諸小國日漸強盛﹐到7世紀初﹐普西亞布蒂王朝的戒日王稱雄北
印度。
若日王大力宣揚佛教﹐藉以鞏固其統治。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在這個
時期云游印度。玄奘在印度宏法講經﹐淂到了戒日王極高的禮遇。他寫
的《大唐西域記》不僅描述了戒日王時期的宗教活動﹐還記述了當時印
度的各個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印度不少古跡是根據玄奘的記
述挖掘出的。
戒日王之後﹐北印度又陷入分裂狀態。南方泰米爾也曾建立起強盛的王
國﹐但未能波及到北印度。此時﹐北印度受到伊斯蘭教勢力的入侵﹐曾
經建立的德里蘇丹國﹐地域几乎遍及整個北印度。
10世紀之後﹐突厥人﹑阿拉伯人﹑阿富汗人﹑波斯人等陸續入侵印度。
他們一面給印度帶來戰火和災難﹐同時帶來了伊斯蘭文明。到16世紀﹐
蒙古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後裔的巴布爾開始擴張﹐他從今日阿富汗的喀布
爾一直打到印度的德里﹐1526年﹐他宣布為印度斯坦大帝﹐建立了莫臥
兒王朝。莫臥兒就是蒙古之意。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
。盡管出現過胡馬雍﹑阿克巴﹑沙傑汗等傑出的皇帝﹐莫臥兒王朝最後
還是未能擺脫衰落的命運。
歐洲人開始把目光投向印度﹐是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到達印
度之後。17世紀﹐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列強開始了對印度
的侵略。英國“東印度公司”以貿易為借口﹐從印度南部和東部逐漸擴
張勢力﹐經過一百多年的侵略戰爭﹐到1849年﹐英國人最終吞並了整個
印度。
隨著英帝國的衰落和印度反帝﹑反殖斗爭運動的高漲﹐印度人民在民族
英雄甘地的領導下﹐終於在1947年8月14日午夜獲得了獨立﹐這就是今
天的印度共和國。
【古文明的傳承--印度歷史 】
印度原為婆羅多﹐是古印度一個名叫婆羅多的國王建立的國家。“印度”一
詞由信德河而得名。古代印度人以“信度”(Sindhu)一詞表示河流﹐所以
“印度”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地理名稱。后來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及至整
個南亞大陸。古波斯語將“信度”轉變為“印督”(Hindu)﹐古希臘人又變
“印督”為“印度伊”(Indos)。在希羅多德的《歷史》中﹐印度被稱為“印
度斯”(Indos)。后來羅馬沿襲了這個詞。
中國的史書對印度的稱呼也都不相同。最初稱印度為“身毒”﹐後又有“天
竺”﹑“忻都”﹑“賢豆”等。今天的“印度”一詞是唐代高僧玄奘首創。
他在巨著《大唐西域記》中記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云身毒﹐
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一稱就此而生。
印度歷史悠久﹐與古埃及﹑巴比倫﹑中國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國。據考証﹐
在距今約50萬年前﹐印度就有了遠古先民﹐他們過著刀耕火種﹑漁獵采集
的生活。到了公元前2500-1700年﹐印度人創造了著名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即“哈拉巴文化”﹐哈拉巴文化的主人是達羅毗荼人﹐他們的生產力在
當時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哈拉巴文化”在了幾個世紀的發展以后﹐
日趨衰落。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800年﹐雅利安人來到了印度河流域﹐
創造出了超過以往的高度發達文明。這一時期史稱吠陀時期。
雅利安人最早的功績就是創造出了詩歌總集四部吠陀﹐即《梨俱吠陀》
﹑《娑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闥婆吠陀》。“吠陀”意即“神
的啟示”或“神秘的知識”﹐是雅利安人的聖典。這四部吠陀也是印度
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吠陀文學之后﹐印度出現了兩大史詩﹐即《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兩部史詩反映了雅利安人告別了游牧生活﹐建立起復雜的政治和社
會制度的社會現實。
公元前6世紀﹐印度出現了十幾個國家﹐進入列國時代﹐其中最為強大
的是摩揭陀國。耆那教和佛教也在此時興起。到了公元前326年﹐馬其
頓國王亞曆山大曾率軍入侵印度西北部﹐但未能立足而西返。 約公元
前324年﹐經過征戰﹐出身於孔雀族的陀羅笈多建立了印度歷史上著名
的孔雀王朝。到公元前268-公元前232年﹐陀羅笈多之孫阿育王成為
一代名君。阿育王統治時期﹐孔雀王朝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帝國版圖
几乎包括整個南亞次大陸。這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地域遼闊的統一大
帝國。阿育王大興佛教﹐在全國各地修了許多佛塔﹐今日印度有名的
“阿育王石柱”就是他的作品。
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覆滅﹐印度再次陷入分裂和戰亂。直到320年
﹐摩揭陀地區的一個小國再度強盛﹐建立了笈多王朝﹐勢力不斷擴大
﹐統一了印度。和孔雀王朝一樣﹐笈多王朝也是印度歷史上的鼎盛時
期。中國東晉時期的法顯和尚游曆印度時的所見所聞的太平盛世,就說
明了這一點。
幾百年後﹐5世紀中葉﹐中亞的懨噠人入侵印度﹐笈多王朝不復存在。
北印度諸小國日漸強盛﹐到7世紀初﹐普西亞布蒂王朝的戒日王稱雄北
印度。
若日王大力宣揚佛教﹐藉以鞏固其統治。中國唐代高僧玄奘就是在這個
時期云游印度。玄奘在印度宏法講經﹐淂到了戒日王極高的禮遇。他寫
的《大唐西域記》不僅描述了戒日王時期的宗教活動﹐還記述了當時印
度的各個方面﹐是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印度不少古跡是根據玄奘的記
述挖掘出的。
戒日王之後﹐北印度又陷入分裂狀態。南方泰米爾也曾建立起強盛的王
國﹐但未能波及到北印度。此時﹐北印度受到伊斯蘭教勢力的入侵﹐曾
經建立的德里蘇丹國﹐地域几乎遍及整個北印度。
10世紀之後﹐突厥人﹑阿拉伯人﹑阿富汗人﹑波斯人等陸續入侵印度。
他們一面給印度帶來戰火和災難﹐同時帶來了伊斯蘭文明。到16世紀﹐
蒙古成吉思汗和帖木兒後裔的巴布爾開始擴張﹐他從今日阿富汗的喀布
爾一直打到印度的德里﹐1526年﹐他宣布為印度斯坦大帝﹐建立了莫臥
兒王朝。莫臥兒就是蒙古之意。莫臥兒王朝是印度歷史上最后一個王朝
。盡管出現過胡馬雍﹑阿克巴﹑沙傑汗等傑出的皇帝﹐莫臥兒王朝最後
還是未能擺脫衰落的命運。
歐洲人開始把目光投向印度﹐是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到達印
度之後。17世紀﹐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等歐洲列強開始了對印度
的侵略。英國“東印度公司”以貿易為借口﹐從印度南部和東部逐漸擴
張勢力﹐經過一百多年的侵略戰爭﹐到1849年﹐英國人最終吞並了整個
印度。
隨著英帝國的衰落和印度反帝﹑反殖斗爭運動的高漲﹐印度人民在民族
英雄甘地的領導下﹐終於在1947年8月14日午夜獲得了獨立﹐這就是今
天的印度共和國。
2007年10月6日 星期六
渥太華 觀光景點
摘要:渥太華有許多觀光的景點,是個相當漂亮的城市,許多活動都很漂亮,像春季音樂季、嘉年華之夜、國際鬱金香村,都很漂亮,如果要去觀光,渥太華是個值得考慮的景點。
是一座花園城市,是加拿大的首都,位於渥太華河南岸,與魁北克省隔河相望,與對岸的荷爾(Hull,屬於魁北克省)市連成一大片城市區域,稱為渥太華。城市人口達到107萬人。環城有近200平方公里的綠色地帶,都會景觀與大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里多運河流經渥太華心臟地帶,再和渥太華河在議會山丘相匯合。秋季時楓香處處,里多運河是著名遊樂中心,乘船遊覽楓葉夾岸的里多運河,風光迷人。距離渥太華市區二十分鐘的加堤諾公園,是秋季賞楓的美麗景點,平緩的山丘和湖泊之間楓樹連綿,可以騎單車、散步逛公園,享受單純的悠閒。
每年5月左右,渥太華都會舉辦鬱金香花節,主要場地在國會公園,那裡植滿超過200萬朵,長達15公里的鬱金香。奼紫嫣紅的花朵綻放在陽光下隨風搖曳,整個渥太華成為一座花園城市,將整個市容妝點的五彩繽紛,優雅而美麗!此外,大會還規劃了賞花路線、里多河上鬱金香花船遊行(The Festival’s Parade on Water)、春季音樂季、嘉年華之夜、國際鬱金香村、以及以花為主題的展覽及造型比賽 。
在戶外活動方面,這裡有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的運動,例如:划船、騎腳踏車、高爾夫、滑雪和泛舟等等。所以,渥太華市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它不只擁有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還有時下流行的風俗及潮流。
渥太華國會大廈 PARLIAMENT BUILDINGS
國會大廈是座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一系列銅頂石砌哥德式建築物,這裡是加拿大國會開會的地方,也是國家的象徵。著名的鐘塔上飄揚著加拿大國旗,高度達88.7公尺,內懸五十三座古鐘。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前方廣場的水火同源噴泉由聯邦12個省與地方的象徵圍繞。除了可以參觀國會外,更不能錯過夏日早晨的衛兵交接儀式,以及夜間的戶外影音節目。
里多運河 RIDEAU CANAL
里多運河全長202公里,由渥太華延伸至京士頓。沿線通過無數的農田、幽靜的村莊和市鎮、美麗的湖泊,不單見證著歷史,也為船隻提供航道,在冬季更是世界上最長的溜冰場。1812-14年英美戰爭期間,里多河成為渥太華和京士頓間的水上安全通道。1826年英國皇家工兵中校約翰.拜至此修建運河,加速了渥太華的發展。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MUSEE DES BEAUX-ARTS DU CANADA
玻璃外觀、塔型建築的國立美術館由Moshe Safdio所設計,收藏加拿大藝術家的近代自然派畫家、近代歐洲藝術家、原住民藝術家等的作品以及其他最重要收藏。著名的有William Berczy、Francois Baillairge、Camille Corot、Guido Reni、Jessie Oonark、Luke Anguhadluq等。美術館內還有一間哥德式建築的麗都修道院。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 MUSEE CANADIEN DE LA NATURE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分為兩部分,展出加拿大最重要的資產-自然歷史。位於渥太華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紀念博物館成立於1912年,有四層樓的館藏。另外還有位於魁北克境內的自然遺產大樓。博物館的收藏分為二十四大類,涵蓋範圍包括植物學、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地球科學等四大範疇。附設圖書館藏有43000本書與10萬本期刊。
國家藝術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國家藝術中心是位於聯邦廣場南方的六角型建築物,是渥太華最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渥太華市內的文化生活焦點,也是北美洲唯一的多領域、雙語表演舞台。主體包括一個可坐2326人的音樂廳以及可坐967人的劇場。音樂廳的管風琴還是荷蘭裔加拿大人協會在1970年所贈。全年有戲劇(區分英法語)、舞蹈、音樂、歌劇和多樣精彩的節目演出。
國立科技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立科技博物館的任務是研究加拿大的轉變,所以館藏以加拿大的科技傳統為主軸。包括通訊、工業科技、自然資源運用、交通、資源回收、以及科學儀器等類。展品包羅萬象,從獨木舟到火車頭、從電視到氣象儀器都有。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 CANADIAN WAR MUSEUM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附屬於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紀念曾經為加拿大服役的人。館中收藏有加拿大軍隊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戰史相關資料、照片、影片、藝術品等。還有不同主題、與戰爭有關的各種展覽。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位於渥太華對岸的胡爾市,博物館本身設計就充滿現代感。其外型是大膽的曲線設計,象徵加拿大廣大的土地;內部的展覽品囊括由史前至現在的發展,更放眼未來,希望建構一個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並使用大量的現代科技製造高娛樂性的聲光效果,以期達到啟發和教育社會大眾的功能。展品分為考古、藝術與工藝、歷史、原住民等,並且不限於加拿大的文明。
加拿大當代攝影博物館 CANADI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加拿大當代攝影博物館位於洛麗耶城堡隔壁,成立於1985年,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的分館。收藏了加拿大攝影家自1960年代以來的16萬多幅藝術攝影傑作。博物館現在經常舉辦各種輪替性展覽,希望了解加拿大當代文明的遊客千萬不可錯過。
聯邦廣場 CONFEDERATION SQUARE
聯邦廣場是渥太華市中心最重要的廣場,位於國會山以南的里多運河河濱。廣場上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家戰爭紀念碑。圍繞廣場週邊的都是最重要的建物,包括國會、國家藝術中心、政府會議中心等。這裡也是群眾經常聚會示威之處,常可見各種人來此表達政治意見,如魁北克獨立、反墮胎等。
渥太華聖母院 BASILICA CATHEDRALE NOTRE-DAME
渥太華聖母院完成於1885年,到1978被國家首都委員會與渥太華市政府認定為歷史紀念地。
這是2月15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政大廈前拍攝的雪雕作品“長毛巨人”。傳說中的“長毛巨人”身高可達1.8米到4.5米,曾有報道說在北美地區出現過。渥太華每年2月都要舉行冬季冰雪節,在今年的冰雪節上,一些加拿大藝術家以北美傳說為題材,在渥太華市政大廈前創作了幾座格外引人注目的雪雕。
這是2月15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政大廈前拍攝的雪雕作品“驅牛跳崖”。傳說中印第安人宰牛時將牛驅趕到懸崖邊,逼它們從懸崖上跳下去。
二零零五年渥太華冰節四日在傑克卡迪爾公園揭幕,一群小朋友正從大型冰製溜滑梯滑下來,享受速度感。
其他---------------
宗教:英國國教 基督教 天主教
貨幣:1加幣(CA) = 約 24元台幣(隨時依匯率變動而定)
時差:橫跨6個時區,溫哥華比台灣慢16小時
交通:公車 捷運 海上bus 火車
官方語言: 英語 法語
是一座花園城市,是加拿大的首都,位於渥太華河南岸,與魁北克省隔河相望,與對岸的荷爾(Hull,屬於魁北克省)市連成一大片城市區域,稱為渥太華。城市人口達到107萬人。環城有近200平方公里的綠色地帶,都會景觀與大自然風光融為一體。里多運河流經渥太華心臟地帶,再和渥太華河在議會山丘相匯合。秋季時楓香處處,里多運河是著名遊樂中心,乘船遊覽楓葉夾岸的里多運河,風光迷人。距離渥太華市區二十分鐘的加堤諾公園,是秋季賞楓的美麗景點,平緩的山丘和湖泊之間楓樹連綿,可以騎單車、散步逛公園,享受單純的悠閒。
每年5月左右,渥太華都會舉辦鬱金香花節,主要場地在國會公園,那裡植滿超過200萬朵,長達15公里的鬱金香。奼紫嫣紅的花朵綻放在陽光下隨風搖曳,整個渥太華成為一座花園城市,將整個市容妝點的五彩繽紛,優雅而美麗!此外,大會還規劃了賞花路線、里多河上鬱金香花船遊行(The Festival’s Parade on Water)、春季音樂季、嘉年華之夜、國際鬱金香村、以及以花為主題的展覽及造型比賽 。
在戶外活動方面,這裡有包含著各式各樣不同的運動,例如:划船、騎腳踏車、高爾夫、滑雪和泛舟等等。所以,渥太華市是一個多元化的城市,它不只擁有古色古香的建築物,還有時下流行的風俗及潮流。
渥太華國會大廈 PARLIAMENT BUILDINGS
國會大廈是座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一系列銅頂石砌哥德式建築物,這裡是加拿大國會開會的地方,也是國家的象徵。著名的鐘塔上飄揚著加拿大國旗,高度達88.7公尺,內懸五十三座古鐘。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前方廣場的水火同源噴泉由聯邦12個省與地方的象徵圍繞。除了可以參觀國會外,更不能錯過夏日早晨的衛兵交接儀式,以及夜間的戶外影音節目。
里多運河 RIDEAU CANAL
里多運河全長202公里,由渥太華延伸至京士頓。沿線通過無數的農田、幽靜的村莊和市鎮、美麗的湖泊,不單見證著歷史,也為船隻提供航道,在冬季更是世界上最長的溜冰場。1812-14年英美戰爭期間,里多河成為渥太華和京士頓間的水上安全通道。1826年英國皇家工兵中校約翰.拜至此修建運河,加速了渥太華的發展。
加拿大國家美術館 MUSEE DES BEAUX-ARTS DU CANADA
玻璃外觀、塔型建築的國立美術館由Moshe Safdio所設計,收藏加拿大藝術家的近代自然派畫家、近代歐洲藝術家、原住民藝術家等的作品以及其他最重要收藏。著名的有William Berczy、Francois Baillairge、Camille Corot、Guido Reni、Jessie Oonark、Luke Anguhadluq等。美術館內還有一間哥德式建築的麗都修道院。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 MUSEE CANADIEN DE LA NATURE
加拿大自然博物館分為兩部分,展出加拿大最重要的資產-自然歷史。位於渥太華市中心的維多利亞紀念博物館成立於1912年,有四層樓的館藏。另外還有位於魁北克境內的自然遺產大樓。博物館的收藏分為二十四大類,涵蓋範圍包括植物學、脊椎動物學、無脊椎動物學、地球科學等四大範疇。附設圖書館藏有43000本書與10萬本期刊。
國家藝術中心 CENTRE NATIONAL DES ARTS
國家藝術中心是位於聯邦廣場南方的六角型建築物,是渥太華最重要的藝術表演場地、渥太華市內的文化生活焦點,也是北美洲唯一的多領域、雙語表演舞台。主體包括一個可坐2326人的音樂廳以及可坐967人的劇場。音樂廳的管風琴還是荷蘭裔加拿大人協會在1970年所贈。全年有戲劇(區分英法語)、舞蹈、音樂、歌劇和多樣精彩的節目演出。
國立科技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國立科技博物館的任務是研究加拿大的轉變,所以館藏以加拿大的科技傳統為主軸。包括通訊、工業科技、自然資源運用、交通、資源回收、以及科學儀器等類。展品包羅萬象,從獨木舟到火車頭、從電視到氣象儀器都有。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 CANADIAN WAR MUSEUM
加拿大戰爭博物館附屬於加拿大文明博物館,紀念曾經為加拿大服役的人。館中收藏有加拿大軍隊使用過的武器裝備、戰史相關資料、照片、影片、藝術品等。還有不同主題、與戰爭有關的各種展覽。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位於渥太華對岸的胡爾市,博物館本身設計就充滿現代感。其外型是大膽的曲線設計,象徵加拿大廣大的土地;內部的展覽品囊括由史前至現在的發展,更放眼未來,希望建構一個溝通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樑,並使用大量的現代科技製造高娛樂性的聲光效果,以期達到啟發和教育社會大眾的功能。展品分為考古、藝術與工藝、歷史、原住民等,並且不限於加拿大的文明。
加拿大當代攝影博物館 CANADIAN MUSEUM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
加拿大當代攝影博物館位於洛麗耶城堡隔壁,成立於1985年,是加拿大國家美術館的分館。收藏了加拿大攝影家自1960年代以來的16萬多幅藝術攝影傑作。博物館現在經常舉辦各種輪替性展覽,希望了解加拿大當代文明的遊客千萬不可錯過。
聯邦廣場 CONFEDERATION SQUARE
聯邦廣場是渥太華市中心最重要的廣場,位於國會山以南的里多運河河濱。廣場上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家戰爭紀念碑。圍繞廣場週邊的都是最重要的建物,包括國會、國家藝術中心、政府會議中心等。這裡也是群眾經常聚會示威之處,常可見各種人來此表達政治意見,如魁北克獨立、反墮胎等。
渥太華聖母院 BASILICA CATHEDRALE NOTRE-DAME
渥太華聖母院完成於1885年,到1978被國家首都委員會與渥太華市政府認定為歷史紀念地。
這是2月15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政大廈前拍攝的雪雕作品“長毛巨人”。傳說中的“長毛巨人”身高可達1.8米到4.5米,曾有報道說在北美地區出現過。渥太華每年2月都要舉行冬季冰雪節,在今年的冰雪節上,一些加拿大藝術家以北美傳說為題材,在渥太華市政大廈前創作了幾座格外引人注目的雪雕。
這是2月15日在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市政大廈前拍攝的雪雕作品“驅牛跳崖”。傳說中印第安人宰牛時將牛驅趕到懸崖邊,逼它們從懸崖上跳下去。
二零零五年渥太華冰節四日在傑克卡迪爾公園揭幕,一群小朋友正從大型冰製溜滑梯滑下來,享受速度感。
其他---------------
宗教:英國國教 基督教 天主教
貨幣:1加幣(CA) = 約 24元台幣(隨時依匯率變動而定)
時差:橫跨6個時區,溫哥華比台灣慢16小時
交通:公車 捷運 海上bus 火車
官方語言: 英語 法語
訂閱:
文章 (Atom)